首页 > 时政 > 特别策划 正文

【高质量发展这五年】托起两孩妈妈的春天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22期 作者:本刊记者 马 驰 发布时间: 2025-11-20 | 打印 | 字号:TT

屏幕截图 2025-11-20 111155.png

  银川市金凤区宝湖华府托育园内,托育师正耐心细致地为金瑛的孩子整理衣物。 马驰/摄

  3个月前,家住银川市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金宇名庭社区的金瑛还陷在工作与育娃两难境地中。她和丈夫每天早上7时30分必须前往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上班,在闹钟响起后的1小时里,她得给刚上小学的大儿子和刚满两岁的小儿子洗漱、备餐、穿衣服。更棘手的是,原本帮她分担带娃压力的老人因故要离开银川,这意味着她必须在坚守职场和回归家庭之间,作出艰难的选择。

  “辞了工作家里就少份收入,可把才两岁的小孩交给外人带,哪能放下心?”这不只是金瑛的一个人的育儿难题,更是当下无数年轻夫妻面临的现实困境。就在金瑛为此一筹莫展之际,社区微信群弹出的信息让她心里明亮起来:“依托中央财政支持普惠托育服务发展示范项目,银川市打造‘娃好托’婴幼儿托育品牌,面向社会发放托育体验券,欢迎各位家长上门咨询。”

  金瑛来到了宝湖华府托育园。眼前的专业设施让她心头一暖:适应各月龄的婴幼儿教具整齐摆放,地面铺着加厚防滑垫,扶手、桌椅、洗手池全按孩子身高定制,紫外线杀菌灯每日定时开启,从辅食制作到更换尿不湿的标准化全流程都张贴上墙。

  “原来养娃能这么科学!”科学的育儿理念和照护流程,让金瑛下定决心将小儿子送进托育园,“托育园分乳儿班(6个月—12个月)、托小班(12个月—24个月)、托大班(24个月—36个月),每个班的进餐、睡眠、动作发展支持、语言发展引导、认知启蒙、情感与社会性培养各有侧重,这比家庭传统抚育更利于宝宝综合发育。”

  转眼间,金瑛的小儿子在托育园已经待了3个月。入园前小儿子因居家语言环境单一,连简单叠词都鲜少开口。入园后,小家伙在老师的科学照护下,通过读绘本、练习情景对话等方式,语言表达能力飞快提升,不仅学会了很多日常用语,就连儿歌也学会了好多首。通过托育园的远程监控,听着自家孩子奶声奶气的声音从扬声器里传出,金瑛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

  金瑛困境的化解,背后是宁夏托育事业的坚实支撑。长城花园托育园园长陈燕说:“现在银川市有托育机构236家,托位1.2万个。我们所打造的不只是婴幼儿的照护场所,更是在传递科学育儿理念方法,为宝爸宝妈们兜底。”

  如今,宁夏已是全国第二个实现省级育儿补贴全覆盖的地区,建成513家托育机构、提供2.97万个托位,这些扎实的民生举措,正悄然重塑着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底色——不仅让金瑛这样的职业女性松绑育儿压力,更以“托得住、托得好”的公共服务,托举起更多家庭“敢生、愿生、优育”的底气。从“幼有所托”到“幼有善育”,宁夏用实打实的惠民举措,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写下温暖注脚,也为万千家庭的幸福未来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何青芳


>>><<<
【作者】:本刊记者 马 驰
【来源】:《共产党人》2025年第22期